RNI-Films-IMG-B2D9532D-52C1-437A-AD79-5A9B2B91A826.JPG

鄉愁  東莒島  2019.04.10

 


對東莒島的最初的印象,是小時候收集的燈塔系列郵票裡,那張有著夕陽背景、面額12元的郵票。對當年的我來說,那潔白的塔身、陌生的地名,海峽西岸的那些蕞爾島嶼,大概是一輩子都沒有機會拜訪的地方。曾幾何時,因為當兵體驗了金門秋日的美好,因為和大學好友的旅行,在春寒料峭的時刻來到馬祖,呼吸著清晨海風帶來的薄霧,流連於斑駁的老屋與海角間。

由東引前往東莒,需在南竿換船。揮別了東引的晨霧,南竿島開始下起了細雨。九點半抵達南竿寬闊的福澳港,前往東莒的船會在十一點才開出。在碼頭附近閒逛,陰沈的天氣伴隨著陣陣的細雨,註定了東莒島會以陰沈的容顏見客。果不其然,五十分鐘的航程之後,東莒島猛澳港「同島一命」那城門似的城牆,在陰空下映入眼簾。

matsu.001

在瑟瑟的海風吹拂下,我踏上了這座位處馬祖列島的最南端,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舊名又稱「東犬」的小島,民宿老闆早已在碼頭等候。這一天來到東莒的旅客很少,船班帶來的人潮轉眼間就散的一乾二淨。原本顧慮著不再晴朗的天空會讓小島的景致失色不少,但出乎意料的,廂型車沿著島上的主要幹道行駛,陰沈天空下的島嶼,卻散發著獨特的、濃濃鄉愁的魅力。

RNI-Films-IMG-DD813250-35E0-48F6-B77D-8CEA192E0B57.JPG

人口僅約兩百餘人的東莒島,和隔著海峽相望的西莒,組成連江縣最南端的莒光鄉,島上分成三個主要聚落:島東南的大浦、島北的福正、以及島中央的大坪。在東莒的這個夜晚,我們住宿在島東的大浦聚落。在車裡隔著窗戶,偶然瞥見的車窗風景,讓我一眼就愛上了他的孤寂:遺世而獨立的村落,有如方塊般的閩東式傳統建築,散落在小岬角上,越過小海灣向我們展現樸素的容顏。

RNI-Films-IMG-2744CCEF-C796-46EB-B42A-757C02DD200D.JPG

在馬祖列島盛行的福州話中,「浦」意為小港灣。東莒的大浦聚落,位在島嶼東南的岬角上,由於港灣的開口朝南、加上村子北方的小山正好阻擋了東北季風的強烈吹拂,島上以捕魚維生的居民,過去習慣依季節與風向的變化而居,在冬季時來到可躲避寒風的大浦、在夏季就前往島上另外一側、迎著溫暖西南風的福正聚落,形成了「夏福正,冬大浦」的居住型態。然而,隨著東莒島上的人口日漸流失,大浦聚落鮮見人影,在清明節過後的平日來訪,靠海的聚落裡只聽得到海風與浪濤。

RNI-Films-IMG-669AB880-0F30-4956-ADF5-C331D5F9CDA9.JPG

由於島上的餐廳大都聚集在大坪村,我們沿著小徑漫步,莫約十分鐘就由來到了島嶼中央的大坪。儘管是東莒最大的聚落,大坪依舊有種與世隔絕的寧靜。雖然比起民宿所在的大浦多了點生氣,但聚落裡有開門營業的店家不多,最有名的仙草、豆花店與小吃都大門深鎖,幸虧路旁的炸雞排與蔥油餅,撫慰了由東引一路乘船而空虛的胃。

RNI-Films-IMG-6E94FD83-E8CC-4F6B-92CD-24E64FBF1101.JPG

 

大坪村是一座頗為現代的村落,小巧的村落聚集了島上所有的公務機關與大部分的商家。由大坪村沿著島上的主要道路北行,才是島上景點聚集的地方。和前一日拜訪的東引島、以及南北竿比起來,東莒島面積較小、地勢起伏相對不大,在陰天的日子裡很適合以步行的方式慢慢欣賞小島的風貌。一路上的風景,是荒地、亂石、樹叢、標語與廢棄的營舍,舉目所見都有著淡淡的蕭瑟與哀愁。

RNI-Films-IMG-523B0BED-6703-4FC5-9072-D5083D9D199F

RNI-Films-IMG-E0BEF117-27DA-47AF-8E50-2EC1ECF18B0B.JPG

穿過加油站、靶場與遊客中心,道路便分成兩條。左邊向下的道路會前進至海灘邊的福正聚落,右邊的小徑則是上坡抵達山丘頂端的燈塔,再從燈塔蜿蜒而下,從後方進入聚落,如此環形的路線,讓我們得以先直攻山頂的燈塔,再拜訪聚落。

RNI-Films-IMG-C06CAACF-8369-49AA-AEDC-F6B01E1A6668.JPG

右上的小路隨著地勢,升高的很快,不一會兒我們就以俯瞰之姿看著方塊般的外型、又有著如火的山牆的閩東式傳統民居,散佈在山丘與沙灘之間的窄小地帶。枯草、老屋、海角,人去樓空的小屋,伴著枯萎的芳草,土地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海的彼岸便是西莒,在雲霧中顯得朦朧。

RNI-Films-IMG-3FB40C4A-8A27-48DF-88B8-C076F1697CBB.JPG

道路來到山頂,便是燈塔的大門。當年由於清廷在鴉片戰爭中戰敗,1842年與英國簽署南京條約,約定東南沿海的五座港口:廣州、廈門、福州、寧波與上海開港通商。為便於船隻辨別福州港口的方位,同治年間,燈塔便在閩江口外的東莒島北部落成。百年來白色塔身矗立在小島的最北,俯瞰著山下的福正聚落與汪洋,守衛閩江口航行的船隻。

RNI-Films-IMG-39B1C345-780A-4C92-82C8-4761E55B2160.JPG

RNI-Films-IMG-92AF83BD-F75F-4F74-AF86-33105399A45B

這座台灣第一座使用花崗岩建造的燈塔,外觀和東引島燈塔一樣漆成雪白色,但東引東莒兩座燈塔,一座矗立在山頂俯瞰小島,一座懸於海角眺望天涯,風情十分迥異。由於燈塔位處高地、終年風勢強勁,連接燈塔與辦公室的草地上,築有一道白色石牆。這道不起眼的防風牆,可以讓早年的駐塔人員在強風吹襲時,低身通過,避免用來點燃塔燈的煤油燈不至被吹熄。矮牆旁有一顆枯樹孤單的矗立在燈塔的建築群中,無數光陰的強風吹拂,枯樹早已被吹彎了腰,但依舊堅毅挺拔的矗立山頭。外島強風的威力果然不容小覷,東北季風南下的當天,山頂的強風讓我們無法站直,我們也和舊時的駐塔人員一樣,躲在矮牆後低身通過空曠的廣場。記憶中只有那年春天,在冰島雷克雅維克的大教堂前,被大西洋帶來強烈的西風吹的無法站立可以比擬。

RNI-Films-IMG-916B5B78-5ED8-4989-B8DD-70D57A81E4CA.JPG

踏出燈塔的後門,道路轉而向下,路旁廢棄的營區便是大砲連。作為早年東莒島上的軍事重地,大砲連沿著島嶼北部海岸線的峭壁,有著綿延數百公尺的營區,碉堡與榴砲嚴密守備著南竿與莒光之間的水道。守軍撤出之後荒廢的營區,許多房舍早已淹沒在蔓草之中,倒是幾座掩體之下依舊放置了幾尊大砲,供人遙想當年戍守前線的緊張。

RNI-Films-IMG-EB757AB0-E721-49E6-91EC-C93BB315B432.JPG

在懸崖盡頭的營區無比孤寂,讓我想起了在金門島休的某一日拜訪了古寧頭戰史館後方的廢棄營區。兩座廢棄營區的佈置到有點相似,同樣建於海崖邊上,有著綿延的堡壘與大砲,面對著蒼茫的大海,在戰爭年代遠去的今日,都化身成為觀光景點,斑駁的迷彩與生鏽的砲,由戰爭的先鋒轉為和平的見證者。遙想當年守軍在這日復一夜守衛前線,當朔風呼呼的吹,大霧時常籠罩,像今日春寒料峭的天氣,想必是十分難熬的季節。

RNI-Films-IMG-53E7C79B-7194-4239-A47E-865906A51F41.JPG

在東莒,路邊偶爾可以看到報廢的M24與M41戰車,不斷地提醒我們今日散發著鄉愁的土地,過去的箭靶弩張。這些過去服役於於島上連隊的戰車們,除役之後依舊留在前線島嶼,沿著小徑下山,福正港邊就有好幾台戰車在掩體內,砲口依舊對著港口、海中的犀牛嶼、後方的永留嶼,以及背景中若隱若現的西莒,彷彿依舊執勤任務般戍守著前線。

RNI-Films-IMG-C38EB88C-095D-4C66-9720-A22FB90B0195.JPG

RNI-Films-IMG-71E66EA3-5BF1-481A-97DA-DE272E597A4E.JPG

經過了有戰車的廢棄據點,道路終於回到平地,彎了一個大彎,進入了福正聚落。

RNI-Films-IMG-87D122DE-B051-4FE8-91D5-BF1AE242F0BB.JPG

福正聚落是「福裡」、「澳正」兩個小聚落的合稱,是早年東莒島上最繁華的村落。在夏日溫暖西南風吹拂的日子裡,島嶼北端的福正最適合居住,也因此冬季居住於大浦的居民,在夏季便會來到福正捕魚採蛤。和大浦聚落一樣,在漁業沒落、居民移居本島,以及外島接連裁軍之後,人口大量外流,聚落內僅約十戶人家居住,當年繁華的記憶早已褪去,徒剩沿著海崖而建的閩東式建築依山面海、和山頂的燈塔相伴,寧靜純樸,散發著濃濃的鄉愁。

RNI-Films-IMG-6CE8845D-C6A4-40ED-8726-0412B4D78097.JPG

常見於馬祖傳統聚落、有如方塊般的閩東式建築,源於馬祖環海、風大、夏熱冬寒的氣候環境。早年居民們多利用就地取材的花崗岩亂石,沿著島上山坡建築出一棟棟方正、只開小窗的建築。由於冬季風大,房屋的窗戶均以石條為骨架,屋瓦上還要壓上石頭,以防止強烈海風的侵襲。在眾多方塊屋中格外突出的,是有著火焰造型山牆的白馬尊王廟。白馬尊王是盛行於福建,尤其是福州一帶的民間信仰,由於馬祖通行福州一帶民俗文化,白馬尊王信仰同樣盛行於馬祖。在島嶼的眾多澳口,經常見到祭祀著白馬尊王及夫人、臨水夫人及馬元帥白馬尊王廟,守護著村落的平安。

RNI-Films-IMG-73A248DC-E55E-4483-B248-D8CA7BA04B2F.JPG

在聚落前的福正港,是島上最寬闊的一座避風港,還有著閩江帶來的泥沙沖積而成、在馬祖列島少見的的寬闊沙灘。由於閩江帶來了大量有機物質,加上小島潮差大的優越條件,福正沙灘產出肥美馳名的花蛤,與西瓜和豆腐一同名列「東莒三寶」。在沙灘上漫步,倒沒有看到花蛤的蹤影,春季依舊冰冷的海水也讓我們打消了踩踩海水的念頭。據說在傍晚時分,福正沙灘美麗的夕陽常將海面染成一片燦爛的金黃,但陰沈的春季天氣,以及瑟瑟的海風,褪去鮮豔色彩的福正沙灘,也是一道離島獨特的風景。

RNI-Films-IMG-996DDA60-DADA-4E97-9709-BA6CAF11F4BB.JPG

近年在離島觀光風潮的發展、以及社區營造風潮興起之下,東莒的公私部門在島上大力推動聚落保存,福正聚落也從最沉寂的年代逐漸恢復活絡。然而或許是旅遊季節未到,聚落裡依舊人煙稀少,我們一行三人彷彿是唯一的訪客,人去樓空的老屋、牆上斑駁的油漆與告示、商店拉下的鐵門,在陰天的季節裡,散發的是情緒的,是哀愁的,是回憶般不甚強烈,但綿密而滄桑的時代感。

RNI-Films-IMG-7E1E4905-4657-49F2-AE2B-6FC34FB89A0D.JPG

RNI-Films-IMG-86BAE198-AE0D-4523-8EE8-01375F1DE43A.JPG

 

回程時的一個念頭,讓我們捨棄筆直的主要幹道,而是沿著小島西岸蜿蜒的戰備道路走回大坪村。在逐漸轉強的寒風細雨中,我們沿著車轍緩步而行。打電話到了小村中今晚唯一有開的餐廳訂了合菜,知道不遠處有著熱騰騰的晚飯等著我們,讓我們腳步不自覺加速。

RNI-Films-IMG-2ADC7DDF-EDC5-40C5-AA92-8E2233406421.JPG

RNI-Films-IMG-1E2AEF2E-770B-4D0F-9B53-9E39794C6772.JPG

沿途的水庫、營區,以及離東莒島不遠,退潮時可以攀爬礁石上島的犀牛嶼,在陰雨中更顯哀愁,背後的福正聚落以及居高臨下的燈塔,已經籠罩在向晚淡淡的迷霧之中。也許初春依舊不是適合前來東莒旅遊的季節,但也幸虧在這個季節前來,讓人更能體會東莒這座前線小島人口外移、繁華逝去的獨特愁緒。

RNI-Films-IMG-0B9FD525-5269-428D-B88B-667E7504D5BA

在灰藍暮色中,小時候熟悉、但在台灣本島已經少見蹤影的蔣公銅像,以及路旁近期才重新上漆的軍事標語,宣告我們回到了大坪村中心。在隱藏在聚落裡的餐廳吃了簡單卻不失美味的家常菜,對當晚能否看到藍眼淚早已不抱希望。民宿主人似乎是不想讓我們失望,在雨中依舊語抱希望的載我們到猛澳港尋找藍眼淚的蹤跡,但陰風怒豪之下,碼頭下陰沈的海水再度宣告尋找藍眼淚失敗。

RNI-Films-IMG-A59CB345-E46E-4243-9115-B2B0729C74CE

 

 

隔日,在迷霧中的大浦聚落醒過來。打開古厝二樓的窗戶,只聽得見不遠處的小海灣,陣陣拍打沿岸的浪濤。

RNI-Films-IMG-D17FE0E9-CD3D-4343-91C8-74C976FAC771.JPG

清晨的空氣很冷冽,卻也很清新。推開老厝的大門,在無人的街道上,輕輕吸一口氣,寒涼空氣貫入鼻腔,瞬時清醒。路旁的野花、枯枝,伴隨著亂石砌成的老厝,與世無爭的令人陶醉。

RNI-Films-IMG-DF878EE0-28EF-448C-A5F6-B99C93270309.JPG

前一天由於趕著前往島北的燈塔,沒有好好瞧瞧我們過夜的大浦聚落。早年由於漁業帶來的繁榮,大浦是東莒島上第二大的聚落,在黃金年代裡聚落有五十多戶人家,海灣內也停泊著大大小小的漁船。然而,民國五十年代之後,大坪逐漸成為島上的商業中心,軍管年代島上的發展受限,大埔聚落也就逐漸沒落。1992年馬祖解除戰地管制,但隨著漁獲驟減、人口外移,大浦聚落也就人去樓空。不僅曾經停滿漁船的海灣空蕩,走在村子內,傾圮的樓房、斑駁的水泥牆,戰爭年代裡有著反共標語的浮球,好像時光依舊停留在上個世紀。

RNI-Films-IMG-57C2150F-81EE-420C-8B42-C0CC40A639B9.JPG

RNI-Films-IMG-F927026F-7299-4FF2-A7A1-EBB7BA9642B7.JPG

進入21世紀之後馬祖以戰地自然風光的道路重新發展觀光,和福正聚落一樣,大浦在社區人士與政府活化政策合作下,藝術家進駐村落,一些空置許久的老屋也釋出,改建成民宿,逐漸吸引人潮,讓聚落重生。但也許孤寂的村落有其孤寂的美,早晨那被晶瑩剔透的露水洗淨鉛華、空無一人的村落風景,旅客紛至後,可能就再也不見了。

RNI-Films-IMG-9AEF3E9C-6698-4B86-A212-0477B6430594.JPG

聚落旁是曾經的64據點,如今隨著軍隊撤出,也改建成咖啡館、藝廊與社區中心。

RNI-Films-IMG-7CCB80F9-332E-4F5E-87DB-24C8FCB7A43A.JPG

RNI-Films-IMG-A5A4DB3D-1FA8-460E-862A-94479190C54E.JPG

 

離中午回南竿的船還有一段時間,民宿主人載我們到小島最南的大埔石刻看海,跟我們約好,逛完石刻,慢慢走回市區覓食,十一點半再從市區載我們到碼頭坐船。在小島南端營區旁、有著四百年歷史的石刻,據說是源於明代抗倭名將沈有容在萬曆年間,在當時尚稱「東沙」的小島上大敗倭寇,工部右侍郎董應舉於是在島上此碑,表彰沈有容的功績。民國五十年代,國軍將石刻周邊整建,興築了涼亭、也修復了飽受風浪剝蝕的石刻,以紀念沈有容的抗倭史蹟,在國共對峙的年代裡,某一程度上大概也是對收復大陸江山渴望的一種表述。

RNI-Films-IMG-69857168-8630-4CC1-8A74-8826AC29FA6B.JPG

雖然石刻歷史悠久,但更吸引我們的是石刻前那小小的亂石海灘。退潮的海灘上散佈著零星的軌條砦,想必是當年用以防備敵軍登岸所設。

RNI-Films-IMG-B784C390-8F44-4EAF-88AD-A9BB1428DE95.JPG

在雨中從石刻走回大坪村覓食的路上,遠遠的看見郵差騎著機車逐漸駛近攔下我們,沒想到卻見到熟悉的臉孔。原來島上的郵差先生,便是前一晚晚餐時與我們閒聊、餐廳老闆娘的兒子。惦記著昨晚家常卻不失美味的料理,在陰雨中,R與M靈機一動,請郵差先生回到村裡時幫忙向老闆娘傳話,準備三碗馬祖馳名的老酒麵線讓我們解解寒,郵差先生一口答應。目送著郵差先生發動機車再度展開送信與點菜的任務,老酒麵線的香,似乎已經越過大半個小島而來,我們加緊腳步,走過了廢棄的碉堡、重新上漆的標語與斑駁的坦克車,往大坪村前進。

RNI-Films-IMG-52347608-7C2E-40ED-815A-EA72D59652F5.JPG

三十分鐘後抵達大坪村,收起雨傘踏進樸實家常的店鋪,三碗熱騰騰的老酒麵線早已等待我們。麵線加上蔬菜、肉絲與煎得焦香的酒蛋,再上點老酒,不但開胃,而且驅寒。雖然在淒風苦雨中漫步了一整個上午,但老酒麵線那濃郁而溫暖心房的美味,依舊消解了淋雨的疲倦,喝得見底的碗,讓我們完美的結束東莒島的這一回合。

RNI-Films-IMG-A99D37D1-D4D6-4E9A-AF8B-DB635385D9FC.JPG

 

民宿主人開車將我們送回猛澳港的碼頭。清早的小雨現在已逐漸轉強,風也逐漸變大。從南竿抵達的快船卸下了島上軍民所需的補給品,士兵們在風雨中作業,天氣顯得無情。

RNI-Films-IMG-78097078-7A06-40D1-A5AE-78B7AEF94B4D

十一點五十分回南竿的船,會先行經西莒島。在猛澳港碼頭上眺望彼岸,前一天清晰可見的西莒此時隱沒在雲霧中,只有淡淡的輪廓隱約浮現。船的馬達啟動,加速駛離港口,船尾的國旗在風雨中奮力拍打,不一會兒猛澳港那「軍令如山 軍紀似鐵」的標語,也消失在雲霧之後。

RNI-Films-IMG-B9DCFC04-743C-4E3E-97A4-D84A538FAA02.JPG

在雲霧中的西莒青帆村,碼頭邊的中正門,以及冷戰時期曾是美國中情局以「西方公司」為名進駐的山海一家,比起東莒散發的鄉愁,更帶有點緊張嚴肅的氣氛。在計劃行程時由於西莒島的景點相對較少,在時間不夠的情況下只能忍痛放棄,但西莒島上幾個沒落的小村、有容路的綠色隧道、坤丘沙灘與方塊海,也是馬祖列島上獨一無二的風景。

RNI-Films-IMG-03B0ED75-54F5-41F9-A5FA-F2F0217D302D.JPG

碼頭邊充滿戰地風情的「莒光」劍碑。

RNI-Films-IMG-C8C4B2DA-EBE7-4C70-B80C-6B10B1CE18DA.JPG

在西莒稍作停留後,船隻便要出航前往南竿了。西莒,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來看妳美麗的容顏。

RNI-Films-IMG-67CC2A7B-9290-42C4-89E9-D518EA51BE14.JPG

 

 

(續)

 

 


> 旅行日期:2019.04.10-2019.04.11

> 台灣前往馬祖:台灣前往馬祖可以選擇飛機或船班。

。飛機:馬祖有南竿與北竿兩座航空站,由立榮航空值飛松山=南竿、松山=北竿與台中=南竿三條航線,飛行時間約50分鐘,班次請上立榮航空官網查詢。需注意在春季,由於濃霧影響機場能見度,航班時常停飛。

。船班:台馬之星航班一律由基隆港發出,會有「先東引後南竿」、「先南竿後東引」兩種航報隔日交替運行,均在晚間十點由基隆發出,隔日清晨抵達馬祖。台馬之星設有不同等級的各式臥艙,單人床上下舖艙位單程票價為$1050/人(2019年中)。由台灣前往馬祖由於是夜航,可以節省一晚住宿費,但由馬祖返回台灣是白天運行的船班,較不推薦。若遇台馬之星歲修時,會由台馬輪替駛。部分日期會有軍方承租的合富輪行駛。

> 馬祖島際交通:馬祖島際的船班以南竿福澳港為中心,向各島發散。

。南竿=北竿:船班頻繁,約一小時一班船,航行時間約15分鐘,票價$160。

。南竿=東西莒:一天三班船,大約是早上7點、11點與下午2點由南竿發出,經由莒光鄉兩島後再原船返回南竿。單數月的船班先停靠西莒、再停靠東莒。雙數月則反之。票價$200,航行時間約50分鐘。東、西莒之間另有每日四往返的交通船,航行時間為10分鐘,票價$80。

。南竿=東引:主要為基隆=馬祖之間的台馬之星,每日早上在東引與南竿之間的航段,並搭配另一方向的台馬輪短途接駁。原則上每日每方向會各有一班船,惟停靠東引的時間均為早上,因此在東引必須過上一夜。由東引至南竿航行時間約2小時,票價$350,由於航行時間較久,因此由基隆直接搭乘「先東後馬」的台馬之星,在東引停留一日,再繼續前往南竿和其他島嶼的行程會是比較順暢的交通方式。

> 東莒旅行指南:東莒的主要交通方式是機車,島上各個景點相距頗近,大約都是五到十分鐘的距離。島上的地勢比東引平緩許多,體力好的也可以步行前往各景點。預定民宿時通常也可以一併向民宿預定機車,許多民宿也有住宿、機車加上碼頭接送的套裝方案。特別需注意的是於淡季前來,島上營業的商家不多,用餐往往需要事先預約,店家才會準備菜餚。

 

arrow
arrow

    andyhus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