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7336

日暮時分 維爾紐斯 Gedimino Pilies Bokštas      2016.05.2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眼間,2015-16的環歐旅行已經過了一年。這一年間忙於大四課業、實習,終於在大學畢業要服兵役之前,有空閒時間翻出過去一年間拍下的照片。就這樣那一年在歐洲廣袤的土地上四處旅行的記憶又湧上心頭。旅行的誘惑是可怕的,一旦勾起就不會甘於寂寞,畢竟一年內也跑遍了歐洲許多角落。隨著大學畢業、接著要讀研究所、工作,未來大概也很難會有像交換學生的時光一樣,有時間精力遠遊,看著一堆照片,不如就繼續把這些旅行的回憶寫下吧。當然,一年中拜訪了26個國家,一時之間也消化不了太多遊記,有些美好的、難過的,就留在回憶裡吧!剩下的,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至於從哪裡開始,就從去年夏天,期末考後,前進東歐前蘇聯共產國度的那次旅行,也就是在歐洲的「畢業旅行」吧。

那是期末考後的兩天,五月底,歐洲的初夏還稍嫌冷冽,從英國的曼徹斯特搭著在Ryanair,直飛波羅的海三小國的最大城市,拉脫維亞的里加找在當地交換的弟弟。這趟旅行就以里加為基地,先南下至三小國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立陶宛,再返回拉脫維亞,最後北上愛沙尼亞的塔林,再渡海前進森林與湖泊的國度,芬蘭。走訪前蘇聯加盟國的那種神秘感,對照實際走在波羅的海畔的平靜,這個對比似乎特別深刻。或許是印象中的波羅的海三小國,還籠罩在蘇聯瓦解之後的陰影之中,雖然同在歐盟,邊境檢查也在申根協議下取消,三國甚至都已全面採用歐元,融合進歐洲的大家庭,但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似乎還是那麼的遙遠朦朧,多數人也依舊對三小國十分陌生。就在網路上資訊相對較少,憑著「弟弟在里加生活了一年,應該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吧」的勇氣,就安排好了行程。5/28晚上才從曼徹斯特飛抵里加,5/29一大清早就坐著便宜的巴士,南下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

舒適的LUX EXPRESS只要五歐、四小時,就從里加到達三百公里外的維爾紐斯。巴士幾乎全程都在曠野裡奔馳,高速公路的許多路段根本就跟鄉下兩線的公路差不多規格。中午前,巴士停妥在維爾紐斯舊城外的巴士站,一下車,一股共產國家的氣息頓時迎面而來。路上偶爾可見的西里爾字母,擦身而過有著俄羅斯面孔的行人,老舊褪色的建築,還有路上疾駛而過的無軌電車,若不是來往的車輛都掛著歐盟的車牌,還真讓人感覺來到鐵幕依舊存在的年代。二次獨立距今26年,2004年加入歐盟、2007廢除邊境管制、2015年開始使用歐元,相對於波蘭、捷克、匈牙利等一班歐盟同年級生,或甚至和三小國中開放程度最高的愛沙尼亞相比,立陶宛給人的初次印象是,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封閉、傳統。

IMG_7586

從舊城南邊的巴士站,穿過黎明之門(Aušros Vartų),就進入舊城的範圍。這是維爾紐斯全盛時期擁有的十座城門中,唯一保存下來的。從共產時代特徵鮮明的城外一走進城內,頓時間有種回到中古世紀,那種溫潤、繁華的年代。貫穿舊城南北的石板道路,彎彎曲曲的延伸至城中,道路兩旁古典的建築,以及密度極高的教堂高塔,這就是當代歐洲保存的舊城中面積最大的維爾紐斯舊城。

IMG_7029

走在維爾紐斯舊城貫通南北的大街上,處處可見到教堂。由於立陶宛主要信仰羅馬天主教的關係,大宗都是巴洛克風格的天主教堂。但由於地處東歐受到俄羅斯文化的強烈影響,加上境內也有不少俄羅斯裔居住,也可以看到部分東正教教堂。舊城內大大小小40多座教堂,彷彿建築博覽會般,構成維爾紐斯的一道美麗風景,像是擁有粉紅外觀、巴洛克風格的聖加西彌祿教堂(Šv. Kazimiero Bažnyčia)。

IMG_7060

今日的立陶宛擁有400萬人口,地處歐洲邊陲,不論人口、政治影響力或是經濟實力,在歐洲都只能算上小國,但歷史上的立陶宛卻曾經不可一世。立陶宛人是古代印歐民族向西遷徙,來到波羅的海畔的兩支民族之一,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在此定居。1009年,維爾紐斯初次出現在史書記載中,1240年立陶宛大公國成立,在國王Mindaugas統一各部落並接受洗禮之後,1251年受到教宗的承認。在往後的兩百年內,立陶宛逐漸變成東歐的強國之一。14世紀末,波蘭王國絕嗣,立陶宛的大公迎娶波蘭公主,開始了兩國結盟之路。直到1569年盧布林條約簽署,波蘭立陶宛聯邦正式成立,也是在此時,維爾紐斯來到了她的黃金時代,商業、貿易、文化興盛,也成為東歐最美麗的城市之一。正因為在歷史上與波蘭淵源極深的緣故,維爾紐斯的街頭和波羅的海另外兩大城塔林、里加非常不同,倒有點類似華沙,甚至飲食也和波蘭頗為相似。

IMG_7070

維爾紐斯的市政廳。

IMG_7073

然而16世紀之後,立陶宛就迎來了數百年的悲慘歷史。當時,波羅的海周邊新的列強如俄羅斯與瑞典逐漸興起,與鄰國的軍事衝突消耗了立陶宛的國力,最終在18世紀末,立陶宛和波蘭走上了相同的命運,被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國瓜分,尤其是被俄羅斯佔領大多數的領土。1918年沙俄解體,立陶宛和愛、拉兩國一樣宣布獨立,但是由於戰後領土重劃的關係,維爾紐斯被劃入波蘭的範圍,立陶宛的首都也被迫遷移至西北方的工業大城考納斯(Kaunas)。在二戰期間,蘇聯和德國簽署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瓜分波蘭,雖然維爾紐斯重回立陶宛的土地,但立陶宛也隨後淪落為蘇聯附庸。直到1990年,蘇聯解體,東歐的民主化運動來到了波羅的海三小國,立陶宛在同年的3月11日迎來了二次獨立。至今的20多年間,立陶宛不斷往西方靠攏,不只加入歐盟,還入了北約。但是老大哥蘇聯的影響力,似乎還跟鬼魂一樣如影隨形的存在,作為歐盟的最新前線對抗再次崛起的俄羅斯(維爾紐斯位置十分偏東,三十公里外就是白俄邊界),立陶宛進入另一個新的時代。所幸躲過了二戰的戰事的維爾紐斯,讓人依舊能夠一窺當年繁盛。

IMG_7096

走著走著,就穿過了舊城,來到了北邊的維爾紐斯主教座堂(Vilniaus Katedra)。這座羅馬天主教教堂是立陶宛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在大教堂的前方,還有一座57公尺高的鐘塔,歷史可以追溯至14世紀。而教堂廣場上的雕像,在立陶宛語中,叫做Paminklas LDK Didžiajam Kunigaikščiui Gediminui,也就是維爾紐斯和特拉凱的創立者、最有名立陶宛大公,Gediminas的雕像。在他在位的1275-1341年,他建立了維爾紐斯的首都地位,並將立陶宛的領土往東、往南擴張了一倍有餘。傳說他在一次狩獵旅行時,來到了Vilnia河畔露宿,當晚大公做了一個關於狼嚎的古怪的夢。夢醒之後,大公向一位異教徒祭司尋求解夢,得到的結果是上天指示在他在這裡建造城堡。大公便在Vilnia河畔建造了一座城堡,並以湍急的Vilnia為名,將這座城堡取名為Vilnius,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維爾紐斯。

IMG_7101IMG_7115IMG_7181IMG_7111

在維爾紐斯大教堂的隔壁飄揚著立陶宛騎士紅色旗幟的,便是Nacionalinis Muziejus Lietuvos Didžiosios Kunigaikštystės Valdovų rūmai,也就是立陶宛大公的宮殿。這座大公宮殿,在15-17世紀波蘭立陶宛聯邦時代,是立陶宛最重要的政治、外交與文化中心,在歐洲也有著重要地位。不過當年的大公宮在19世紀就被摧毀,改建成公園,現今看到的建築物是在2002年重建,轉作為國立博物館使用。雖然建築本身已經是不折不扣的現代建築,但大公宮依舊保有當年外觀,在地下室裡還有中世紀城堡的遺跡。內部的博物館則展示著立陶宛從部落、大公國,一路發展的東歐最強盛的聯邦,制定了歐洲第一部憲法的輝煌歷史,還有許多文物手稿展示。當年宮殿內部的房間也都被還原展示,可以一窺從歌德晚期、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早期的建築樣式演變。

IMG_7218

大公宮的後方,是一座小山丘,上頭孤單的矗立著格迪米納斯塔(Gedimino Pilies Bokštas)。這座高塔和土丘,和大教堂前方的鐘塔,是當年維爾紐斯舊城堡的僅存的遺跡之一,只是如今城堡已灰飛煙滅,土地也被移作廣場、大教堂與大公宮使用。土丘不高,從一旁曲折的坡道往上,不到五分鐘便可攻頂。雖說土丘不高,但視野極好,往南邊望去,整個舊城盡收眼底,可以看到維爾紐斯是一座蓊鬱又虔誠的城市,森林圍繞著眾多紅瓦樓房、教堂高塔,似乎還嗅得到那麼一點維爾紐斯中世紀的繁華。往北方望去,隔著河,可以看到維爾紐斯的新城區,幾棟玻璃帷幕大廈拔地而起,和南邊的舊城格格不入。

IMG_7211IMG_7201IMG_7183IMG_7216IMG_7203

下了小山丘,繼續在維爾紐斯城中逛逛,往城東的Vilnia走去。在歐洲遨遊一年,已經少了那種剛抵達時,一定要看完所有景點的傲氣,尤其是歐洲夏天白晝長,有很多時間可以放慢步調、慢慢閒逛,和當地人一起享受生活。一路穿過公園、大街小巷,每個一兩個路口就有一間教堂,歌德式、巴洛克等各式風格都凝聚在同一座城市裡。路上也有許多公共藝術,頗有巧思。

IMG_7275IMG_7290IMG_7255

在維爾紐斯,有個很奇妙的城中之國,也就是對岸共和國 Užupio Respublika。1997年的愚人節,一群藝術家宣布在和維爾紐斯舊城隔著Vilnelė河的地區,成立了對岸共和國,擁有國旗、貨幣、總統、一隻小型「軍隊」、甚至還有一面牆上用各國語言寫成的「憲法」。雖然號稱共和國,但是對岸共和國其實更像是個藝術村。在這裡,寧靜蜿蜒的小巷中有許多藝廊、藝術家工作室和咖啡館,用藝術貫徹生活的立國精神充滿了整個小社區。特別的是,在進入「國界」之前,路旁還有一面告示牌,下面四個圖案,分別就代表了要微笑、要慢下來體會藝術之美、要像蒙娜麗莎有藝術氣息、還有不要不小心掉到旁邊的河裡(誤)。

IMG_7312IMG_7305IMG_7293IMG_7304

拜訪完對岸共和國,先回到火車站附近的背包旅店安頓下來稍作休息,出門到大街上找了一家專賣立陶宛的國民美食—餃子的餐廳飽餐一頓。立陶宛作為歐洲經濟發展尚較落後的國度,物價十分便宜,印象中不到十歐就可以吃到餃子主餐,配上一碗粉紅色的立陶宛式羅宋湯和一杯大啤酒。歐洲夏天的日照時間很長,吃飽喝足,太陽還高高掛在上頭,就再爬到格迪米納斯塔的土丘看風景。正好,一群熱氣球從對面山頭上起飛,穿過整個老城區朝夕陽飛去。伴隨著夕陽西下的色光、以及逐漸消失在地平線的熱氣球,下頭紅瓦白牆的中世紀老城,彷彿更加的溫潤夢幻了。

IMG_7335

IMG_7338

在夕陽下,老城的紅瓦反射著陣陣金光。

IMG_7342

IMG_7352

***

隔日從維爾紐斯近郊的特拉凱古堡回程後,離回里加的巴士尚有一段時間,便繼續在舊城內逛逛。雖然加入歐盟已經十年,立陶宛的經濟尚與西歐、甚至波蘭捷克匈牙利等國有一段差距,街頭許多建築十分破舊,尤其是遠離觀光客的徒步區域,斑駁的牆壁彷彿還停留在上一個十年。

IMG_7596IMG_7606

走著走著,就來到舊城西部的維爾紐斯大學(Vilniaus Universitetas)。在古代,維爾紐斯不只是東歐強權的都城,在文化上的影響也是無遠弗屆。1522年,Francis Skoryna創建了城中的第一間印刷出版社;1579年,天主教耶穌會在此創立了高等教育機構,獲得教宗承認之後,便成為了波羅的海地區第一間大學,維爾紐斯也成為東歐最重要的學術中心之一。大學的校園規模不大,但是建築物頗有巴洛克風格,內部的裝飾及壁畫也都顯示出當年文化影響力的無遠弗屆。

IMG_7636IMG_7611IMG_7614IMG_7621IMG_7626IMG_7643

維爾紐斯大學前身是耶穌會創辦的高等教育機構,校園內就有一座大教堂。

IMG_7650

維爾紐斯是一座充滿歷史的城市,但除了大公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時代的光輝,立陶宛的歷史也是沈重的。特別是在18世紀之後,三國瓜分、兩次亡國,二戰期間頻繁的領土變更和政治上的族群遷徙政策,還有四十年的鐵幕,都對這座城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些傷痕是無法彌補的,但是拋開過往的黑暗,今天的維爾紐斯依舊有著中世紀迷人的色彩,也是一座充滿綠意的城市。特別是市內有百分之四十的土地都是綠地公園,走在這個虔誠又蓊鬱的城,撫摸歷史,倒也是個值得令人回味的平靜夏天。

 

(完)

 

arrow
arrow

    andyhus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