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2132917106

感謝有你們的陪伴  台灣 金門  2017.12.01

 


續前篇:|金門|前線島嶼的迷彩記憶 (上)

2017年的九月到十二月,我在離島前線的金門服役。服役期間無法像觀光客帶著相機,輕鬆踏過金門的土地,而手機鏡頭呈現出來的效果又差的可以,但那些美好的瞬間總是要記得的。這兩集共二十張照片,代表著那年秋天在金門的二十個故事,希望在往後的日子裡,可以讓我偶爾回憶起那段走出青澀的年華。

 

11   登  陸 

LRM_20171112_124730

那是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民國38年10月17日,廈門淪陷。七日之後,共軍就趁國軍尚未站穩腳步之際,出動兩百餘艘漁船,在夜色掩護之下悄悄航向金門西北的海岸。當時在灘頭排除故障坦克的士兵意外發現了共軍船隻(也就是「金門之熊」美名的由來),而守軍的一枚穿甲彈正好擊中共軍裝滿彈藥的指揮艦,一場激烈的戰役就此展開。共軍一萬餘人的先遣部隊突破了國軍的防守陣線,攻抵安岐、湖南、西山等內陸據點,北山、南山一帶的村莊都成為砲火猛烈的戰場。在國軍奮勇反擊以及部隊增援之下,激戰三天三夜後終於將共軍主力圍剿於北山懸崖,並俘虜共軍近千人。這場勝利不只提升國軍在內戰中一路挫敗的士氣,緩阻共軍攻勢之時,也保衛了台澎金馬的安全,確立了兩岸分治的格局。

由古寧頭戰史館進入後方的廢棄營區,一條小徑可以直接下切到當年激戰的古寧頭海灘。十一月中刮著東北風的海岸杳無人煙,后江灣水色沉著,太武山山色蒼茫,沙灘上連綿成排的軌條砦刺向天空,好似鋒利的劍,刺穿冷冽的冬風。沙灘旁廢棄的碉堡,人去樓空,卻依舊注視著「祖國河山」,就是在這裡,共軍趁著月黑風高之時航向灘頭,把海岸化作戰場。數十載的波濤早已洗淨了海岸的戰火,但時至今日,我們依舊可以從附近老厝的斑駁彈孔,看見血淋淋的戰爭傷口。在台灣本島當兵,可能無法真正體會戰爭的殘酷和真實,但在金門,任何歷史,就算化成了灰,還是像蟄伏的鬼影,籠罩在這前線島嶼上。

 

12   眺  望 

LRM_20171203_131411

鎮守廈門灣口的金門島,離大陸本土最近不過六、七公里,距離海灣中間散落的大小嶝、角嶼等島,又更近了。據說兩岸對峙的當年,許多人抱著籃球,飄呀飄呀就可以投奔自由。島休時騎車經過島嶼北部,馬山、西園、沙美、中蘭一帶的海岸,肉眼就可以看到泉州的山陵拔地而起,沿海的石井、蓮河等城鎮樓宇鱗次櫛比,還有因爲廈門新機場的填海工事合而為一的大嶝、小嶝島,近在咫尺。

自古以來,金門就與廈門、泉州屬同一生活圈,居民往來頻繁,做生意、採買、就學、探親訪友,渡海到對岸是再也平常不過的事。烽火連天的1949年10月,廈門淪陷當日,許多金門人清早仍像平常一樣渡海至廈門,但卻沒有預料到這一上船,就換來兩岸分隔的漫漫七十寒暑。曾經的家園依舊一水之隔,只是拉長成了最遙遠的距離。戰爭是台北和北京雙方的,但天人永隔的悲哀,卻由金門承受。今日我們興奮地站在海濱堤道上,眺望熟悉又陌生的中國大陸,詫異於兩地如此接近的距離;但在同一個地點,多少人曾經這樣眺望,是希望能再回到故里,或殷殷盼望與親愛的人再度相聚?

 

13   播  音 

LRM_20171203_165355

「親愛的大陸同胞們,你們好,我是鄧麗君。我現在來到金門廣播站向大陸沿海的同胞們廣播,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我很高興地能夠站在自由祖國的第一前線──金門,我感覺到非常地快樂、非常的幸福。我希望大陸的同胞也可以跟我們享受到一樣的民主跟自由,唯有在自由、民主、富庶的生活環境下,才能擁有實現個人理想的機會;也唯有全體青年都能夠自由發揮聰明才智,國家的未來才能充滿光明和希望⋯⋯」

1991年歌手鄧麗君造訪金門,對著麥克風唸出了這篇稿文。在國共對峙的年代裡,心戰喊話、空投傳單、發射宣傳彈是兩岸雙方在武力恫嚇之外另外一種常見的交戰模式。由於金門的地理位置優勢,國軍當年在金門建立了馬山、古寧頭、湖井頭、大膽等幾座播音站,面向大陸,定期播送宣傳自由民主,那一架架排列整齊的大喇叭,聽說可以將聲音傳遞二、三十公里遠。位在北山的播音站,其實就是一座水泥四方體,孤立在高粱田的盡頭、海崖之上。隨著戰爭結束,播音站早失去戰略意義,當年播著反共宣言的大喇叭已經改播觀光意味濃厚的鄧麗君歌曲,悠揚的聲符飄揚在海風吹拂的崖頂,配上稀稀落落的遊客,倒有點蕭瑟。看著彼岸高樓在暮色薄霧中隱隱浮現,前方的平靜水域已經看不著戰爭的痕跡,突然之間,耳邊又傳來鄧麗君的歌聲:「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但是如果懂了六十年前那驚心動魄的時代,誰又能笑得出來呢。

 

14   北  風 

IMG_20171029_192237_911

金門是座迎風的島嶼。由於沒有高山屏障,每年中秋過後,強烈的東北季風就沿著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南下,吹過亂石海岸,吹過黃澄高粱田地,吹過閩南家屋的燕脊馬背,宣告冬天的來臨。為了抵禦強烈的風,金門百姓採用漳泉一帶自古流傳、以獅像避邪的習俗,在村落入口供奉風獅爺,披上大紅袍,迎向東北,保護村莊以鎮風驅邪。據官方統計,金門總共有七十餘尊風獅爺,分佈在全島大大小小的村莊。幾百年下來,許多風獅爺已經滿面風霜。石刻的容顏逐漸淡去,身上的顏料也逐漸褪去亮麗的色彩,依稀可見的是那曾經威武的面孔。不過,虔誠的村民倒會為獅身換上簇新的紅披風,放眼望去,高粱田間那一抹神聖而屹立的紅,就是金門百姓世世代代在北風之下,淬煉出堅毅與傳統的精神。

 

15   海  岸 

LRM_EXPORT_20171201_180238

同樣作為離島的金門,海岸線平緩,比起澎湖的蔚藍潔白、馬祖的亂石嶙峋似乎乏味了些。但僅僅不過十多年前,金門的海岸線還佈滿了地雷。許多金門人小時候都可能有這麼一個令人膽戰心驚的回憶:在鐵絲網外朝雷區丟石頭,看到底會發生什麼事。這腳下四伏的危機,加上長滿鏽斑和石蚵但依舊足以撕裂心靈的軌條砦,構成了金門海岸最冷酷的風景:保衛戰地金門的代價,正犧牲了金門人親近海岸的機會。直到金門脫離戰地政務十五年之後,在國際上推行無雷化的風潮之下,2007年國軍才正式成立排雷大隊,歷經七年光陰排除了佈滿在金門各處海岸的十萬顆地雷,並成立了紀念館,展示除雷的過程,還有當年雷區居民的危機四伏的生活情景。

當雷區走入歷史、百姓生活恢復正常,金門原始未被破壞的海岸風景才開始展現其魅力的一面。不論是班上弟兄最愛一起看夕陽的料羅海灣;沉有坦克、彷彿異星世界的歐厝沙灘;沙美、西園一帶可以眺望大陸沿岸城鎮、碉堡連綿的平直海岸線;北山海堤之外佈滿蚵田、生命力十足的潮間帶;當然還有古寧頭崖下那灑滿戰爭先賢淚血汗的灘頭。島休時只要看到那平靜無波的海,一整個禮拜的煩悶訓練都可以拋諸腦後。

 

16   登  高 

LRM_EXPORT_20171119_111305

矗立在島嶼東側的太武山,海拔253公尺,是金門最高峰。由於地形優勢,太武山在過去數十年都被列管為軍事重地,內部挖了密密麻麻的坑道,直到近年來解除部分軍事管制,才開放登山。在金門服役,爬太武山似乎變成一件班上弟兄一定要完成的事,好像征服了太武山,在那有名的「毋忘在莒」石碑前合照,就代表在金門又一項成就解鎖。

登太武山有許多入口,但最常見的還是從小徑的伯玉路五段進入,經過魯王墓園、無愧亭、國父銅像,路名換成玉章路後,到達山口的太武山公墓,再從這裡徒步而上。一路陡上的玉章路兩側盡是金門常見的亂石堆夾雜著樹林,在山脊上前行的一段,兩側懸空、彷彿有騰雲駕霧之感,路的左側隔著防禦工事,可以眺望沙美一帶縱橫的阡陌,天氣好時泉州附近的山巒城鎮也盡收眼底;右側則是太武山蓊鬱的山谷,還有後方山外的聚落、以及美麗的料羅灣。在接近山頂有一天然岩洞,石頭上刻有「明延平郡王鄭成功觀兵弈棋處」,相傳鄭成功將金門作為反清復明基地時,曾在這裡看下屬下棋。當年石洞的擺設早已不復存在,但在寒冷的天裡,身處金門之巔,在洞裏躲風、吃著山外金許園的餡餅,幻想當年延平郡王運籌帷幄,倒不失一美好的金門回憶。

 

17   撤  軍   

2017-10-15-13-13-13

隨著兩岸情勢和緩,過去金門曾經擁有的十萬大軍,經過歷年多次的裁軍、移防,如今只剩下兩三千人。金湖鎮治的所在地山外,是島嶼東半部最大聚落,也是弟兄們島休時最常流連的所在之一。當年山外由於鄰近金防部本部而興盛,聽說當年街上兩三分鐘就可以看到軍用卡車開過,穿著迷彩服的阿兵哥塞滿了大街小巷,戰地衍生的經濟模式創造了山外的黃金時代,但如今走在街頭,裝飾繁複卻斑駁的建築、鐵捲門拉下的成排店舖,不難感受到撤軍後的蕭條。島休時再深入島上其他地方,小徑、陽翟、沙美,這些曾經因為軍隊駐紮而繁盛一時的村鎮,隨著軍隊撤出、居民外流,街頭都寂靜了,往往走了一圈,只有偶爾一兩位老人家坐在屋簷下話家常。更別說是那些路旁荒廢的軍營,有的大門深鎖、有的淹沒在荒煙蔓草之中,連公告著「軍事設施,非請勿近」的警語都斑駁了。

其實一路走過金門的各個角落,感覺除了西部的金城之外,許多地方都略顯蕭條破敗。或許是因為近年來主要建設都集中在靠廈門的西半部,觀光客會進出的機場、碼頭也都在島嶼西側。進入二十一世紀,政府藉由開放小三通,期望將戰地進化成和平交流的第一線,在軍隊大量撤出之後,五十年來劍拔弩張的敵人一夕之間成為各方拉攏殷盼的商機。但脫離戰地身份後、又沒有完善發展計畫的真空未來,又何能如此容易填補?後戰地的金門產生的各種矛盾,好像也不僅限於此。

 

18   潮  落 

LRM_20171126_114203

浯江溪口的建功嶼,是金門近年來轉型廢棄營區的經典代表。這漲潮時就會和陸地分離、只有退潮時才回露出泥灘地和通道的島嶼,據說是早年當地居民棄置痲瘋病患、任其自生自滅的場所。國軍在民國38年退守金門後,為防止共軍沿著浯江溪口長驅直入才開始在上頭建築防禦工事。和金門許多軍事建築一樣,在世紀交替時卸下了神秘的面紗,轉而作為觀光用途,向平民百姓訴說當年的戰爭風雲。

我們在陰沈的十一月下旬來到建功嶼。天空是灰、潮間帶是灰、石板小徑是灰,只有穿梭的人們帶來色彩和喧囂。由於潮汐高度的關係,建功嶼只有在乾潮前後一個半小時左右,才能順利的登島,即便是退潮後,長滿石蚵的石板路依舊泥濘溼滑。島上空間其實很小,幾間寢室、廚房、廁所、一個小集合場,大概就佔據了所有空間,想必當年生活在這個和本島時而相連、時而分離的島嶼,思緒是不是也常常若即若離。還是登島的途中那蜿蜒的石板路最魅力,兩旁充滿生命力的泥灘地裡,寄居蟹、招潮蟹各種生物在享受著這退潮樂園。我們在石板路上集合拍照,不過又好像有人把鞋子踩進爛泥裡了。大夥嘻嘻哈哈的幫忙清理,未來大概也難有這樣青春的時光了吧。

 

19   夕  照

1512298446071

如果說在金門那七十多個日子中最懷念的瞬間,我想莫過與此。絢麗的夕陽點亮了廈門灣漸沉的天色,美好的讓人無法直視。

離防前最後一個島休,和隔壁班弟兄租了輛車,再次回味兩個月來那些停留在腦海裡的巷弄小吃,還有一些尚未造訪的景點,算是漂亮的結束金門的這回合吧。那是夕陽西下時分,最後一站我們來到了北山海堤外的蚵田,從停車的山坳子裡,隱隱就可以看到夕陽點燃的天空。我們沿著伸入海堤的斜坡向下奔跑,一直跑到蚵田中間,360度的廈門灣水域完整出現在眼前。夕陽掛在蚵田之後、烈嶼和廈門的水道之間,泥灘地上映著金光,四下寂靜,正是一場轟烈的無聲樂章。那是多麽絢爛的時分呀!我們就坐在無人的蚵田旁,靜靜看著火紅的太陽逐漸隱沒在地平線之下,天空燃起了晚霞,而農曆十六的巨大滿月,從我們身後悄然升起。日落月升的那刻,天空歸於沉靜,就像劇終了,舞台的布幕落下,挑動感官的力量軋然而止卻令人回味無窮。所謂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啊!生活中有些細節可能不久過後就隨著時間逐漸淡忘,但我想那傍晚的悸動,是會一直記得的。

 

20   離  防

LRM_EXPORT_20171205_090946

終於來到那一天,我結束了短暫的四個月軍旅生活,和同一天退伍的弟兄們在清早天色微亮之際坐著軍卡,開過環島南路那熟悉不過的樹林和彎道,前往機場。別離總是有點太匆忙。在候機室裡,隔著落地窗長廊,冬日晨曦穿過陰沈的天空,將料羅灣的海水照射的閃閃發光。過去幾個月成為我的家的島嶼金門,正從朝霧中緩緩現身。對我來說,在金門服役的這幾個月竟然成為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時光;而自願來到前線金門,也變成了一項再正確不過的決定。我暗暗回想起操課時那迎面吹來的微風、秋日的暖陽和足以啟迪身心的碧藍天空;每個島休時和弟兄一同探索的島上景點、隱藏在巷弄間的在地美食;當然還有一起走過這些好的壞的、開心的失落的、笑容和汗水的每一位弟兄。在登機門之前微笑揮手和弟兄們道別,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踏上金門這塊土地,但我確信,這又是人生旅途中,另一個新的開始。

 


**

許多人會說,當兵是失去自由、是浪費青春,在當兵之前,我也從來沒想過在結訓後會對這段回憶有所留念。但是,很多時候一個決定都會帶來意外的收穫吧!或許是戰地金門的歷史太過生動,或許是島上的風景太過魅力,又或許是一路上遇到的許多人們,讓在金門的每一個日子都更加的美麗而特別。也許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在了解國防和訓練強度來講,都不若以往的義務役,但是當兵最可貴的收穫還是在於認識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想法的弟兄們。從校園的同溫層到出社會的第一站,很高興可以在這一起訓練、一起生活、一起成長的四個月中,看見我們彼此身上的優缺點,互相學習怎麼成為一個更好、更厲害的人,也激勵自己要更勇敢的去嘗試各種事物。畢竟人生很長、世界那麼大,不好好出去闖一闖、看一看很浪費。而有了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我們都無可限量。

總之,謝謝你們一路的陪伴。當兵是男人們一生一次的珍貴回憶,再說下去就多了,那些好的壞的,就讓我們一直留在心中吧。

 

我們未來再見。

 

 

 

Photo Credit:

/ Cover Photo by 江

/ #19 by 融

 

(完)

 

arrow
arrow

    andyhus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