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P3002 

新加坡的地標:魚尾獅與濱海灣金沙 濱海灣 2015.01.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天的新加坡行,發現了新加坡許多特別的事。這些小事是新加坡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也讓這個城市充滿迷人的色彩。在開始寫遊記之前,決定先來寫這篇「新加坡的18個印象」,從食、衣、住、行、社會等方面介紹新加坡獨一無二的一面,也順便回味這十天旅程中發生的種種事情。

 

#01  民族融爐 

IMGP2896  

新加坡控制麻六甲海峽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到南洋、亞洲到歐洲之間的重要轉運站,絕佳的地理位置讓這個小紅點吸納了來自各方的人。新加坡五百四十萬人口中,華人佔了7成4,馬來人1成4,印度族群有接近一成,歐亞混血也有3%。在如此族群多元的國家,維持種族和諧、達成族群融合就成了一大課題。雖然華人佔大多數,但是為了維持平等和競爭力,新加坡在獨立時就決定採行英文成為最通用的語言,雖然由於和馬來西亞的關係,新加坡的「國語」還是馬來文,但是官方語言卻是四種並立:中文、英文、馬來文、印度系統的淡米爾語,像是地鐵站名或是許多告示,都有四種語言的版本。透過政府和人民的努力,雖然只是建國短短五十年,但是新加坡的族群和諧卻頗為成功,就像新加坡的國家信約中「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言不分種族、言語、宗教,團結一致」一般,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信仰、語言、文化,但是都為新加坡努力。也因為這樣,新加坡呈現著多元並陳的文化,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也在此和平共處。

 

#02  好玩的Singlish

每次說到新加坡,第一個想到的總是電影「小孩不笨」裡面Terry家奇妙的家庭對話。電影裡頭那種混合中文、馬來話、閩南話、廣東話、印度話、英文還有各種方言的語言,就像是新加坡多民族社會的縮影。第一次聽到現場的Singlish時,發覺電影裡演的在真實生活中真的就是如此。聽新加坡人連珠砲式的快速射出一大堆好像聽得懂又聽不懂的句子,真的有種「你到底在說什麼」的感覺。而到了新加坡,不斷傳入耳中的Singlish也是讓人印象深刻。問了新加坡朋友,才發現其實Singlish就是語言的大雜燴,由於新加坡是個移民社會,經過幾百年來許多民族和文化在島上的融合,這種奇妙的語言就此出現了。有時候混啊混啊,他們自己都不知道這個單字是從哪種語言來的。幾個簡單的Singlish例子包括很常講的「Alamak」是馬來話,意思是「我的嗎呀」;「Kiasu」是新加坡人常常自認的人格特質,是閩南話「怕輸」翻來的;「Buay Tahan」的Buay是閩南話的「不」,Tahan是馬來話,意思是「忍受」,兩個合起來就是「受不了」的意思;「Paiseh」表面上看起來不好懂,但是其實這是從閩南話的「拍謝」來的。除此之外,Singlish也是一種講求簡短、快速的語言,最好的例子就是超級萬用的 「Can」。「Can」搭配上不同的助詞「Lah」、「Leh」、「Lor」、「Meh」、「Liao」、「Ah」就可以表達許許多多不同的意思,實在是有效率又有趣的很!

在融合這麼多語言加上常常不正確的文法,Singlish常常讓其他英語為母語的人士聽不懂或甚至淪為嘲笑的對象,新加坡政府當然注意到Singlish可能會影響國家競爭力,因此也推出了一系列「說正確英語Speak Correct English」的活動,架設網站、宣導大家要說正確的英文、使用正確的文法。不過大家都已習慣已久,或是無能為力,Singlish還是普遍適用在新加坡社會中,也成為新加坡人一個辨識度極高的特色!

 

#03  天氣炎熱:短褲拖鞋是潮流

新加坡位在北緯一度,地理位置非常靠近赤道,因此一年四季天氣炎熱,除了11月到1月初是雨季,會稍微比較涼之外,整年都是夏天。因此,為了順應當地炎熱的天氣,簡便的短褲、拖鞋就成為新加坡人平時的休閒穿著。走在烏節路、在小販中心吃飯、搭地鐵、到大學校園裡、甚至是逛博物館,都可以看到短褲拖鞋的新加坡式經典穿著。

 

#04  花園城市、處處公園綠樹

IMGP2560

雖然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天氣很熱,但是十天走在新加坡街頭,並沒有想像的熱,甚至感覺夏天的台北還更熱些。這也許是因為自從獨立以後,新加坡政府在規劃城市時保留或刻意規劃了大量的綠樹、綠地、公園,讓都市內地氣溫不至於飆得太高。走在新加坡街頭,常常就是整排成蔭的綠樹,那邊一個公園,這邊也有一塊草地,看起來就十分舒服。而在市郊地區也有許多公園或是自然保留區,不只提供居民休閒場所,也常常舉辦導覽等活動,讓環境保護的概念深入人們心中。打開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網頁,就可以看到新加坡政府的決心,「Let's make Singapore our garden」是管理處的口號,在過去數十年內,新加坡把自己建成一座花園城市,讓城市中多了許多花園、綠意,現在還正在從「城市中的花園」往「花園中的城市」的最高境界邁進。

 

#05  到處都可以吃吃吃

IMGP2647

說到美食,新加坡是美食之都可是不遑多讓。匯聚了各種文化傳統的新加坡,帶來了各地的移民,也帶來了各地的美食。在街角常常看到的小販中心Hawker Centre或是規模比較小的咖啡店Kopitiam,是新加坡人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尋訪新加坡小吃美食的基地。新加坡的物價高,在一般的餐廳內消費,還要加上10%的服務費和7%的消費稅(GST),因此吃一頓下來非常昂貴。但是如果是小販中心的美食就非常平價,大約和台灣的價格差不多,而且遍佈新加坡各個角落的小販中心,裡面從中餐、馬來餐、印度餐到簡單的西餐都有提供,肉骨茶、叻沙、海南雞飯、印度煎餅、椰漿飯、蠔煎等等都是信手捻來的美味,是非常平易近人而且方便、選擇多的地方。很特別的是在小販中心,桌上放一包衛生紙是常見的佔位方法,對於在台灣我們可能以為那是人家用剩下的面紙,把他推到一旁可是非常不一樣的體驗!

 

#06  各式各樣的「水」

IMGP2294

在新加坡,因為天氣炎熱,因此來一份沁涼的飲料可是very shiok(非常爽)的一件事。在小販中心都可以看到賣「水」的店家,而有時候找張桌子坐下來之後,也會有人來訊問要喝什麼「水」。從新加坡朋友那裡學到,「水」其實就是飲料的意思。所以甘蔗水就是甘蔗汁、薏米水就是薏仁汁、檸檬水就是檸檬汁呢!除了「水」之外,新加坡的Teh和Kopi也是非常熱門的選擇。Teh其實就是閩南話的茶,而Kopi是閩南話和馬來話的咖啡的意思。如果要加煉乳的咖啡,Kopi就可以了;要加糖的,就是Kopi-O(O是閩南語的「黑」);加糖又要加煉乳,是Kopi-C(C 是海南話的「鮮」);如果什麼都不要的黑咖啡,就是Kopi-Kosong(Kosong是馬來話「空虛、沒有」的意思)。茶的道理也是一樣。因此到小販中心喝個飲料,不只體會新加坡式的生活,也能順便學學Singlish的有趣用法。

 

#07  政府組屋

IMGP2451  

關於住的方面,在新加坡有80%的居民都住在這種由建屋發展局規劃興建的組屋。當年還在殖民地時期,英國政府的一份報告指出新加坡有世界上最糟糕的貧民窟,有很高比例的人口住在棚屋區之中。為了改善此現象,獨立後的新加坡政府著手進行已政府組屋為主的住宅政策,以滿足居民的需求。隨著組屋越蓋越多,很多沿著交通路線的新市鎮也跟著建立,而組屋也成為大部份新加坡人長期自住、平價的住宅選擇。組屋的買賣都有嚴格的規定,譬如說五年內不得轉賣、一個家庭只能有一間組屋、第二代子女要滿35歲或是結婚才能購買新的組屋,相關的貸款、資金也都有規定,如此一來保障了大多數人置產的機會,也杜絕了投機客炒作的空間。雖然組屋的空間並不會特別大,但是每一個組屋社區都是經過詳盡的規劃。區內除了有小販中心、商店、超市、簡單的運動場和遊戲場,滿足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除此之外,組屋也是社會融合的一個重要手段。每個組屋社區都會有不同的房型、不同的定位,設定有不同族群的居民入住,促進族群的和諧和融合。種種完善的規劃,讓新加坡的組屋成為最佳住宅規劃的案例,值得我們參考。

 

#08  養車很貴

 IMGP2947 

地小人稠的新加坡,如何維持交通的順暢就成了政府的一大課題。因此,新加坡的交通政策非常明顯傾向大眾運輸,而相對不鼓勵私家車。一個最大的政策就是「擁車證(COE)」的設計。簡單來說,就是除了買車的錢以外,新加坡人還要花錢競標一張擁車證,才能換取私家車在路上行駛的合法權利。而至於這張擁車證的價錢呢,很貴!非常貴!甚至比車子本身還貴!拿一般的1600c.c 以上的家用車來說,擁車證的價錢可能就是七、八萬新幣,換算成台幣大概是一百八十萬,因此可能一般在台灣六、七十萬可以買得的車,到新加坡可能是兩三百萬以上的價錢!而且,擁車證並不是花錢就一定買得到,為了控制私家車數量,每次競標開放的證還有張數限制。此外,一張擁車證只能用十年,超過十年就得重新競標一張新的,如果想要延長期限也要另外付費,種種限制和高昂的金額,實在令人咋舌!不過也是由於如此昂貴的養車費用,新加坡的私家車使用率逐年下降,從維持交通順暢和空氣污染的角度來說,也算是十分成功的政策。

 

#09  ERP

IMGP2559 

除了擁車證的設計,新加坡還有另外一種方式來控制交通、避免市區車輛過多,也就是市區道路電子收費系統(ERP)的設計。走在新加坡,尤其是進入市區的道路,常常看到路上架起龐大的兩個架子,上面寫著ERP還有時間。在新加坡註冊的每台車都會被強制加裝一台接收器,而上面可以插上EZ Link當作付款方式,經過閘門時就會被自動扣款。至於ERP的費率,根據車子大小、不同的車子都有不同的價錢,而根據車流情況或是尖峰離峰時間,價錢也會波動。從禮拜一到禮拜六,早上七點半到晚上七點,感應門架都會打開,車子就會被收取一兩塊新幣的過路費。雖然開車進市區要付額外費用,想必開車族一定不願意,但是和擁車證一樣,ERP也成功讓新加坡市區的交通不會繼續惡化。

 

#10  地鐵是大眾運輸骨幹

IMGP4400  

除了抑制私家車的發展,積極建設、培養客源的大眾運輸系統也是新加坡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而大眾運輸之中,地鐵就扮演著「骨幹」的角色,串連市區還有市郊新開發的新市鎮,將旅客大量、方便的直接送進市區。從1987年第一條地鐵東西線階段性的通車以來,至今已經有南北線、東北線、環線、濱海市區線第一階段五條地鐵線,盛港、榜鵝、武吉班讓三條輕軌,還有預計在2016到2024年之間通車的濱海市區線二、三階段以及湯森東海岸線,而新加坡的陸路交通局規畫在這些工程都完工後,讓市區每人平均走五百公尺就可以到達鄰近的捷運站。在新加坡,通常地鐵站都會是一個地區的核心,會和購物中心或是巴士轉運站共構,滿足居民交通和消費的需求。上下班時間市郊的通勤族從社區的不同角落匯聚到捷運站,再透過地鐵到市區,地鐵的方便性,從上下班時間擁擠的人潮就可以證明。

整體來說,新加坡地鐵的設計和服務和台北捷運頗類似(這也是因為台北捷運在規劃之初有參考新加坡地鐵的設計),也十分方便,不過可能是不同路線規劃時間先後的關係,個人認為新加坡地鐵在轉乘方面不是很理想,大部份的路線轉乘都需要上上下下很多電扶梯,經過很多彷彿無盡頭的走道,步行時間略久(台北車站比起來倒還方便許多);而唯二有同樓層平行轉乘設計(像是台北的中正紀念堂、古亭、西門、東門,提供跨過月台就可以換線,盡量安排不同線的列車同時進站)的政府大廈和萊佛士坊,雖然好不容易縮短轉乘步行時間,但是兩條線的列車卻總是在不同時間進站出站,無形中降低了轉乘的方便性。還有,不知道是因為站距比較長還是避免噪音,總覺得新加坡地鐵開很慢!尤其是在南北線的高架段部分,實在是小小的美中不足之處。

 

#11  超有秩序地巴士轉乘站

IMGP2424IMGP4001 

大眾運輸的最後一環,就是巴士。由於地鐵的服務還是有路線密度上的限制,而巴士才能真正深入社區的每一個角落。為了提供便捷、舒適的服務,新加坡在許多地鐵站旁都設有大型的巴士轉乘站,旅客下了地鐵之後,透過有加蓋的聯絡通道,就可以不用日曬雨淋的走到巴士站。而巴士站設計成每條線有固定的候車處、固定的排隊位置,提供的資訊也很清楚,一看就知道往哪裡要搭哪條線、在哪裡排隊、還有多久會到、哪班車提供無障礙旅客的服務,又都是室內空間,有些還有冷氣。不像台灣,往往捷運站出來,公車站牌零零散散隨便塞在路邊,一下雨就風吹雨淋,路線更動後就東貼一張、西貼一張告示眼花撩亂,很多路線沒有排隊動線,車來了就所有人都塞在門口,公車要靠邊時又常常和其他車輛交織,上下車時還要注意有沒有後方來車。雖然這種轉乘站設計並不是每站都有(在地鐵路線圖上有標示小小的巴士圖案的才有,大多位於市郊),但是這種無縫轉乘的模式真的很適合在台灣推廣。

 

#12  車讓行人!

 IMGP4393 

走在新加坡街頭,常常可以看到一種斑馬線,除了一般的白色斑馬條紋外,兩旁再加上黃色的方塊間隔,是沒有行人穿越號誌的(不是圖中這種,可惜沒有拍到照)。覺得值得一提的是每次走到這種斑馬線,雖然沒有號誌,但是車子都會停下來禮讓行人!對於在台灣常常是「行人讓車」的情況,新加坡的行人安全真的比較好呢。

 

#13  罰款很多?

DSC_1006_mh1423285165110 

大家都說新加坡是個罰款很重、刑罰很嚴的國家。有一句話是"Singapore is a fine city",逗趣的點出新加坡的罰款之多。新加坡的法律嚴格,像是亂丟垃圾罰1000新幣(1新幣大約是24台幣)、擅自穿越馬路被抓到也是1000新幣、搭地鐵吃東西罰500新幣、地鐵上抽菸罰1000新幣、帶易燃物搭地鐵5000新幣,而亂吐痰、亂丟菸蒂也都會被處以高額罰款。而罰款通常是會累計的,不斷累犯的話罰金可是倍數成長,曾經就有人從窗口丟煙蒂,被罰了台幣四十幾萬和環境服務。不過也得於執法嚴格,新加坡的治安極好,而雖然罰款很多,但是目的都是為了處法不守規定的人,只要遵守法律自然就平安無事。

 

#14  特色建築

IMGP3635  

新加坡是個多元文化社會,又經過英國殖民,因此留下了許多有著異國風情的獨特建築物。像是在市中心行政區一帶有維多利亞式的舊國會大廈、維多利亞歌劇院等等,小印度有許多印度教廟宇、武吉士有蘇丹清真寺、牛車水有中式的廟宇和樓房,還有遍佈新加坡各處的土生華人(Peranakan)風格的房屋。照片中的這種融合中西、馬來風格的建築樣式,大量建造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大量的保存下來之後很多都還正常的使用當中,除了住宅之外,有很多變成酒吧或餐廳。雖然轉作其他用途,但是新加坡對於老房子保存十分良好,這些擁有中式窗戶、馬來式屋簷和西式雕刻的建築物,不只成為探訪新加坡歷史的好去處,也成為攝影愛好者的一個熱門的對象。

 

#15  四分之一的填海

IMGP2989 

新加坡由於面積小,對土地的需求高,因此從英國殖民時期開始就大量的填海造陸,至今已經有四分之一的新加坡國土是填海而成的!英國人萊佛士於1819年登陸新加坡河口時,當時的海岸線大約在現在的Fullerton Hotel一帶,而現在的濱海藝術中心、浮動舞台、濱海灣金沙、濱海灣花園還有濱海南地區全部都是填海而成,而遠一點的裕廊島、聖淘沙、最西邊的大士區域、東邊的樟宜機場都有部分是填海而成。填海是新加坡取得足夠用地的重要手段,歷年來新加坡當局不斷的填海,不只多出了住宅、工業、公園、機場的面積,而配合人口和土地政策,讓新加坡人口、經濟成長的同時,依舊還有充足的用地可供建設。不過填海的同時也產生高額的成本,當然也對當地的海洋環境造成破壞。

 

#16  到處都在更新升級

 IMGP2960 

還有一個對新加坡印象滿深刻的就是走在路上,總覺得到處都在施工。有些地方正在蓋新的地鐵路線,有些地方是在整修老房子,又有時候是在更新門面。常常走在路上,那邊一個工地,那邊有圍籬鷹架,施工的聲音不絕於耳。本來以為是因應今年慶祝建國五十週年的需求,因此很多地方才在整修,不過問了一些新加坡朋友,都說其實到處敲敲打打是常態。這次去了三間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新加坡美術館、亞洲文明藝術館都有部分空間在整修,走在最核心的行政區,讚美廣場在整修、維多利亞歌劇院在整修、魚尾獅旁邊正在建一座新橋、舊的國會大廈也在整修,準備在今年下半年以國家藝廊的角色重新開幕。如此到處都有工程在進行,只能說也為這個城市增添了些許活力吧!

 

#17  走向全球化

DSC_1132_mh1423285426521  

來到新加坡,真的就像來到一個聯合國、地球村。近幾年新加坡政府為了因應全球化做了許多努力,不只推動許多大型建設(如濱海灣金沙、聖淘沙),大筆資源投入國際化的高等教育、吸引各國資金、改善法規,也努力將自己建設成世界金融中心和航運樞紐,吸引跨國公司進駐,加上講英語的優勢,連帶吸引全球優秀的人才。剛抵達新加坡,從樟宜機場下機那一刻起,就深深體會這真才是真正國際化的城市,各家航空公司的航班飛往世界各地,來來往往的是講著不同語言的各色人種。近幾年台灣也不斷著喊著要國際化的口號,很可惜卻都往往淪為紙上談兵,口號滿天卻沒有真正起身邁向前。從一個麻六甲海峽口的小漁村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再成為東南亞乃至世界的金融、航運中心,新加坡的成就令人稱羨。雖然背後也有日漸提高的競爭壓力、統計結果低落的快樂指數、日漸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做為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新加坡邁向全球化的努力,依舊值得我們學習。

 

#18  永遠不斷的創造話題

IMGP3470  

除了邁向國際化,新加坡另一個優勢項目就是不斷的包裝自己、創造話題,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新加坡雖然小,但是懂得創造話題,從2010年聖淘沙、濱海灣兩座賭場相繼開幕、2012年濱海灣花園開幕,每年舉辦的各種大型展覽、體育賽事還有F1的賽車大賽,都打響了新加坡的知名度。從工程困難度十分高的濱海堤壩往市區看過去,濱海灣花園的超級樹、巨型溫室、濱海灣金沙的三棟飯店主樓、曾經是全球最高的新加坡摩天輪,是新加坡近幾年發展的寫照。走在新加坡街頭、或是到各個旅遊景點,新加坡政府的努力實在讓人驚訝與驚喜。很多人說,每年來新加坡,都會看到新的東西、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我想這就是新加坡不斷創造話題的最佳解釋。

 

短短十天當然不夠徹底了解新加坡,但是至少讓我看見新加坡獨特的一面。除了旅行、吃美食、看風景之外,也不斷學習、體會新加坡的生存與發展之道。旅行總是這樣,不斷的發現新事物的角度,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成長,不斷的接收到新的啟發。與台灣比起來,新加坡的發展當然是有好也有壞,雖然台灣的發展表面上看起來不如新加坡,也的確有非常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我們也有我們的優點,只要善加發揮、學習新加坡團結合作、坐而言並起而行的精神、不再對立,台灣也能很耀眼。

 

(續)

 

arrow
arrow

    andyhus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