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8662

朱紅拱影之下  哥多華大清真寺 2016.02.01

 


哥多華(Cordoba)曾經是阿拉伯帝國在伊比利半島上最重要的據點之一,八世紀初期伊斯蘭勢力快速擴張到歐亞非三洲,軍隊度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半島建立了眾多酋長國,哥多華便是其中勢力最大的一個。八世紀中期原本當權的伍麥葉王朝在西亞的內部鬥爭失敗之後,倖存者逃到哥多華營造都城,建立後伍麥葉王朝,也就是中國史書所稱的白衣大食,王國範圍涵蓋半島的大部分疆域,開啟了伊斯蘭教在伊比利半島的巔峰時期,文化科學藝術都達到空前鼎盛,商業繁榮、文治武功鼎盛一時,哥多華也一度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雖然在基督教勢力逐漸將伊斯蘭教勢力逐回北非之後,哥多華的地位日益下降,但是街頭上留下的建築物與色彩,千年來依舊充滿了王朝當年的都城記憶。

哥多華就在安達魯西亞大城賽維亞往東不遠處,搭乘嶄新的高速鐵路,不到一小時就可以到達。逛完了賽維亞的宮殿和河畔,搭高鐵沿著瓜達幾維河逆流而上,穿越谷地,就是哥多華。

IMG_8565

出了哥多華車站,前往景點集中的舊城區大約還有二十分鐘的步行距離。這座城市給人的印象就好像是一座公園般,會先穿過幾座綠樹成蔭的公園,沿著佈滿噴泉綠樹戶外座椅的大道前進,之後才會轉進舊城區曲折、兩旁盡是白牆磚瓦、黃色窗櫺的民居,偶而一座小廣場種滿橘樹、水流期間,哥多華午後就已經十分令人著迷。雖然在中世紀最為繁華,但是哥多華建城的歷史可以上溯至羅馬時代,瓜達幾維河上建造了巨大的跨河橋樑,河畔也興築了城市、殿堂和神廟,其中也有些保存了下來。

IMG_8595

雖然是座歷史名城,但是哥多華的規模並不大,她的巷弄就像安達魯西亞的其他城鎮一般千迴百轉,雖然總是要讓人迷了路,但是每轉一個彎都是不同的顏色,不同的美好風景。少了人車喧囂,四下寧靜,在街廓之中很適合放慢腳步,品嚐古都尋常人家最日常的生活風景。

IMG_8585

這些小巷中最有名的是猶太人區的百花巷。從小巷旁邊中岔出一條更小的巷子,壁上掛滿了盆栽,只是春天未到,花朵稀稀落落,不到照片上那百花爭鳴千奇鬥艷之美。但寧靜的巷弄中,噴泉水聲潺潺,四下無人,紅花、綠草、白牆、藍天,也倒迷人至極。

IMG_8622IMG_8620IMG_8624

哥多華最有名的建築物便是大清真寺Mezquita-Catedral de Córdoba。雖然名為清真寺,但是與常見的圓頂、高聳的宣禮塔形式頗為不同,甚至裡面也已經不再是清真寺,而是天主教座堂。這裡原本在羅馬時代是座羅馬神殿,中世紀早期的西哥德時代是座小教堂,和安達魯西亞大部分歷史悠久的建築物一樣,穆斯林在八世紀征服伊比利半島後,將這裡改為清真寺,直到13世紀基督教勢力收復哥多華,又將建築物改作教堂為止。雖然經過改建,但是清真寺的建築、橘樹中庭、鐘塔和建築物的雕刻元素都保留下來,和後期增建的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的基督教藝術和諧共存在龐大的建築中。對大清真寺的印象,源自於中學歷史教科書上,講到伊斯蘭教的擴張時,總會放上一張紅白相間拱柱朝四面八方無限延伸的圖片,彷彿洞穴般的幽暗遂遠,但又充滿了朱紅溫潤的光芒。今日站在教堂內,游移在廊柱之間,光線影子交錯投射,好夢幻好不真實。

IMG_8644IMG_8650IMG_8669IMG_8672IMG_8659

教堂內處處可以看到兩種文化藝術的結合。圓頂上有天使和聖徒的壁畫肖像,廊柱又雕滿了伊斯蘭教的幾何花紋。

IMG_8688IMG_8697IMG_8700

IMG_8693

大清真寺的中庭也頗有看頭。走出戶外,在溫暖的冬陽之下,流連於橘樹和拱廊的陰影,教堂的中庭呈現著典型的安達魯西亞風格。迴廊、鐘塔、噴泉流水和橘樹之庭,是迷人的翠綠、碧藍和暖黃。

IMG_8724IMG_8719IMG_8631IMG_8718

步行出了大清真寺,就可來到羅馬人建築跨越瓜達幾維河的橋樑,當年船隻可以從大西洋直接開進哥多華的河港,河道兩旁的繁榮,街頭上熱烈的叫賣聲及摩肩擦踵,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行旅跨過大橋進入都城之盛況依稀可見。但現今河道淤積,取而代之的是荒煙蔓草的沙洲還有其中傾圮的碉堡。日落時分夕陽斜照,中世紀的繁華首都、學術商業中心發出了淡淡的黃韻。在哥多華的步調很悠閒,坐在椅上看著水流潺潺,船夫的吆喝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年輕的街頭藝人琴聲迴盪;行人來往,只是不再是橫跨帝國的商隊,而是如你我一般的過客,直至天色黯淡。

IMG_8768IMG_8757IMG_8778IMG_8772IMG_8782

哥多華的歷史是燦爛的,而他的容顏經過千年依舊迷人的耀眼。在哥多華雖然只待了短短的半天,但是無論曲折蜿蜒的小巷裡、教堂拱廊下、老橋之上,處處都是美麗的城市風景。故在哥多華至少要停留一天以上,才能好好揣摩大清早古都正要甦醒的活力,午間燦爛溫暖的橘樹之庭,還有日落時分泛黃城市中,彷彿流傳千年的餘韻。

 

(完)

 

arrow
arrow

    andyhus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